你是如何毁掉生活中的情趣的?

Songs By The Tumbled Sea
曲名:Emily's Song
艺人:The Tumbled Sea
专辑:Songs By The Tumbled Sea
年代:2009
风格:轻音乐
介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The Tumbled Sea的第一张专辑《Songs By The Tumbled Sea》。网上有人评价说“Silence is also a Sound”,即沉默也是一种声音。专辑定位是Ambient(氛围)、Dark-ambient(黑暗氛围)、Post-rock(后摇滚)、Piano(钢琴)、Minimal(简约)。氛围的确是有,黑暗倒是不见得,简约确实很到位,后摇味道也着实不浓,钢琴声倒也零散的随处可见。当你躺在床上看书、坐在电脑前工作、靠在沙发上喝茶一定少不了它。

polish_old_city_streets__by_zawij-d8884fn_640

你是如何毁掉生活中的情趣的?

文/玮夫雯斯基

如果你愿意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喜欢将所有生活中出现的人,发生的事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去做评价、判断,然后迅速得出结论——支持或者反对,赞美或者鄙夷。有趣的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后者,一脸厌弃地对人,对事表示鄙夷。因为他们总能看到那些“不如意”、“不美好”的地方,尤其是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时候,他们可以更加敏锐的发觉这些事物的糟糕之处,哪怕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有次外出旅行,小A和我们一起出发,于她而言,这次旅行算是一次疗伤之旅,出发之前,她惨遭被分手,诚然,这个年代男男女女分分合合算不得什么事儿,我认真观察小A,原本是想了解她在爱情上屡战屡败的原因,之后我发现,小A简直就是生活里的趣味杀手,话题里的终结者。

譬如小B买回一对鞋子,小A说让我看看:欸,你穿这个鞋子,颜色好丑,款式和我的那对一样,不过我的是三年前买的了,早过时了,这种鞋子跟不好,一走就脚痛,什么?要四百多?这对鞋子,这个价钱,送给我都不要,都!不!要!

从她看到小B新买回来的鞋子到发表完这番建议不到两分钟,她就快速地完成了对小B的这次购买行为的评定与判定——你花了冤枉钱做了个大傻X。

凭心而论,这对鞋子真的不至于如此糟糕,小B穿着它,身形窈窕,突显高挑,尤其是搭配一条连衣素色小短裙,气质和身材尽显,询问小B,她说鞋子穿着舒服,走路稳当不会硌脚,这样看来,这确实是对“买对了”的鞋子。

小A并不了解这对鞋子,她没有看过小B的搭配,没有试穿,只是打开鞋盒瞥了一眼,就对那对鞋子“一瞥定终身”。

退一步讲,我作为一个男生,对于高跟鞋并不了解,所以不好发表意见,假设小A所言即是,她对鞋子的款式,材质,价位异常了解,又有没必要发表以上这番言论呢?

理性来看,小B的购买行为已成事实,哪怕就是不好看,不好穿,但是无法退货这事让小B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受害者”,她需要的是安慰,小A的这番话除了让她更加心塞之外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委婉地和小A谈到说话的艺术的时候,她理直气壮地反驳: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比较直,我不喜欢虚伪,我喜欢真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去欺骗别人,你虽然是个心理咨询师,连真诚做人都做不到,又算什么心理咨询师呢?

说句实话,这个瞬间我突然无言以对。

但是我的心里就是觉得不大舒服,而且没有了和她进一步交流沟通的愿望,我是说,我的好心情似乎被破坏了。

我在微博里写过:有些话不好听就是不好听,不该说就是不该说,没说好就是没说好,哪怕在这句话前边冠上“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作为前缀也没用,恶语伤人六月寒,哪怕你拍着良心说,我心是好的,我没有恶意,我非常真诚,但是话说出口,如同泼出去的水,至于说的人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听的人怎么想,难道不是嚒?

后来一次我们吃饭,刚刚上菜,小A皱了皱眉头:这么多油,是不是地沟油来的?哎呀,这个碗好脏啊,这家店卫生情况堪忧啊,青菜怎么炒黄了,天呐,排骨怎么可以焖苦瓜?什么,晚上只是喝粥和馒头,那怎么吃得饱?你们这边的人不吃白米饭嚒?难怪长得那么黑……

那个请我们吃饭的当地朋友已经脸色苍白,口吐白沫,在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之前,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后转移了话题,尽量别让小A再次加入话题之中。

我们回到青年旅馆,大辉蹲在店门口逗店主的猫,让它“sit down”,小A施施然地出现:它是猫啊,又不是狗,你让它sit什么down?小心猫虱子啊!

店主人和大辉展现出了一副快要疯了的模样。

后来有个机会我遇到小A的前男友,这位每天被小A的吐槽折磨得快要疯掉的朋友似乎并没有失恋的痛苦,反而有种得以解脱的轻松,说起小A,他说小A似乎有种能力,对人对事,一眼就能发觉他们的不完美,然后“真诚”、“正直”地表明态度,“直抒胸臆”,她对他其实除了吐槽之外挺好的,但是两人就是处得太疲惫,心太累。

分了也好,彼此都算有个解脱。

那次旅行以后,我们还策划了一次旅行,彼此心照不宣地没有通知小A,晚饭的时候,有个朋友把我们的合照和美食放到了朋友圈,让我们“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的是,小A那段长达数百字的评论让我们误以为她就在我们身边,一副永不满意的表情和语言,发朋友圈的朋友一边感慨自己手贱,大家一起默默地把小A屏蔽出了朋友圈……

其实,小A确实算不得是一个“坏人”, 她为人热情,乐于助人,除了“嘴贱”之外,确实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缺点,然而,除了理解她,习惯她,愿意不去在乎她的“负能量”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之外,多数人都不能和她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小A的“吐槽”其实是种“自动思维”,也就是说,她说话的时候其实并不理性,所有评价几乎不过脑子脱口而出,也不会去顾及他人感受,然而,世事了无意义,没有什么事情是应该如此,必须如此的,所以,多数时候,人的行为和抉择并无对错之分,下结论式的评价并无必要。

小B完全可以买对你眼里“又丑又贵的鞋”,当地的人晚上习惯喝粥和吃馒头并无不妥,心理咨询师认为不经大脑的“真诚”、“正直”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伤害,猫真的也会“sit down”……

从小到大,小A就生活在事无巨细的“评价”之中,父母几乎从来不提她的优点,因为她们认为只有多提缺点才能有利于她改正缺点,不断提高,小A成了一个“应该感”严重的女孩,和父母一样,她常将“应该这样,不要这样,这样不行,必须这样”挂在嘴边,同时加点完美主义,于她而言,一点事情没能做到“应该这样”,整件事情就会变得糟糕透顶,万劫不复。

她们分手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前男友陪她吃饭没用开水烫一烫筷子就去夹菜,小A怒不可遏,认为前男友不讲卫生,破坏了他们这次约会的好心情……

我的意思是,内心越是贫乏,越是顽固不化,越是认为自己从小形成的种种“见识”就是真理,眼里狭隘的观点就能包含世界,然后不去接纳,不愿改变,将各种“这不好,那不好”挂在嘴边的人,生活里边仅存的那点趣味就会毁灭殆尽,最终,吐槽就会只剩下一句:啊,这真是一个无聊而乏味的世界啊。

相反,如果可以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就通常不会去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和事随意评价,哪怕对于自己了解的事情,如若不得不去评价也会谨慎异常。因为深切地明了人的局限性和无知,人就会多了几分谦虚与理解,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从而让内心变得更加豁达,让自己对纷繁的世事更加包容,对新鲜的事物的态度更加开放,这样的人,应该更能体验和感受得到这个趣味横生的世界。

9 条留言

  • 音乐真有感觉...

  • 适合转给身边的某些人看

  • 用爱去讲诚实话,常说谢谢和对不起

  • 我想有种人可能自己也不是很抑郁,也过得很开心,但是他们就是有一种本领能给别人带来负能量。

  • 作者自称心理咨询师,这文章写的,鸡汤味儿有点浓。

  • 原本我就是这种“应该感”很强的人,原因和文中一样,从小父母就那样教育我。好在我不会在外面随意评论别人,顶多结婚后延续我二十几年的生活规矩来要求另一半。事无巨细都非常有原则感,晚饭前从不开电视,睡得晚也不可以吃宵夜。结果结婚后睡前饿了老公给我煮泡面我觉得有种大逆不道的罪恶感。但是就是从跟这样一个与我相反毫无“应该感”生活琐事都是随意随心而行的人在一起生活开始,我学会了放松,学会抛弃一些不一定非要坚持的规矩,活得自在点,也多一些情趣。我也是一个自认为刀子嘴豆腐心,说话做事耿直率真的人,但往往尖锐的一针见血的语言伤害了别人。也是跟这个生活随意的人在一起后,发现他和我完全不同,才学习去改正自己。我们基督徒有句话说,要用爱心说诚实话。当你向别人提出意见和建议或劝告时,要凭爱心说,也要诚恳的说,既点明真理,又不失爱心和好意。这样别人才能接受。

  • 这音乐确实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